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历史 > 三水磅礴汇大荔

三水磅礴汇大荔

关键词:三水磅礴汇大荔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大荔之窗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liuhuan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1646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 背踞渭北高原,东濒黄河天险,扼南山、锁关隘,黄河、渭河、洛河三水交汇,平川、沙洲、台原相间,绵延八百里,上下五千年,大荔是最早被称为天府,素有“三省通衢”、“三辅重镇”之称,自古以来便是兵家争雄的战略重地和天下粮仓。


  黄河如丝天际来
  远古时期,在秦岭与渭北高原之间,西起宝鸡,东至大荔,绵延八百里的关中地区整个是由渭河地堑形成的汪洋泽国(古三门湖)。传说巨灵神看到崇山峻岭连在一起挡住了黄河的去路,路见不平,“巨灵咆哮擘两山,洪波喷流射东海”(李白),用手劈开山的上部,用脚蹬开山的下部,使之分为华山和中条山,让黄河切穿三门峡东流入海,八百里秦川自西向东湖水退却,古三门湖逐渐消亡,演绎了地理变化的沧海桑田之变。
  黄河,流走的是水,留下的是历史,积淀的是文化。
  黄河流经大荔百里,从华原到华山,河谷宽展,长期泥沙淤积,造成历史上这一地区频繁的洪水泛滥,古人对黄河充满了敬畏,认为黄河之所以灾害不断,是河神没有得到应有的供奉,于是出现了河神的信仰崇拜乃至祭祀。《史记》云:“水曰河,祠临晋”,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官方最早修祠祭祀河神的地方,具体位置在今大荔县朝邑镇东南的黄河西岸。“秦汉定礼制,河祀为常制”,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,确立了名山大川为国家统一的祭祀对象,祭祀黄河的河水祠选址在黄河西岸的临晋县(今大荔朝邑),人们认为在这最有灵性、河患较多的地方祭祀黄河是最灵验的。汉代,官方祭祀黄河神的地点仍然设在临晋县,其祠礼等级甚高,汉高祖时“其河巫祀河于临晋”,汉宣帝时“自是五岳、四渎皆有常礼。河于临晋,江于江都,淮于平氏,济于临邑界中,皆使者持节侍祠。唯泰山与河岁五祠,江水四,余皆一祷而三祠云”。秦汉以后,大荔仍然是河神祭祀的重要地点。
  冲出晋陕大峡谷的束缚,黄河浩荡南流,形成著名的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。大荔县有黄河中游最大的河滨湿地,总面积417平方千米,是黄河出陕时留下的最后、最辽阔的滩涂。北滩是原始的荒芜、是自然的生态、是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河滩。天然形成的万顷湿地,在大河的滋润下,宛如绿色的海洋,碧波荡漾,芦花飞雪,水草丛生,蛙鸣一片,置身其景,如梦如幻,恍若仙游。北滩是鸟的天堂,鱼的乐园,水生植物的宝地。南滩平和柔静,呈现出一派把酒桑麻、怡情田园的风光。穿越在田成方,林成网的南滩上,村寨星罗,一马平川,沃野万顷,远眺华山如屏,近看烟树入画,不免让人神情骏驰,放纵高歌。南滩的四时更是季季皆景,景景入胜,春归柳绿桃红,夏有粮丰棉白,秋来枣红如霞,冬至大雪无垠。黄河滩的最南端称“三河口”,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”,诗仙李白的不朽诗句,让“三河口”千古流芳。自古黄河九十九道弯,“三河口”是大河由北折东最大、最壮阔的一弯。一弯景色一弯魂魄,“三河口”处处动魄,景景慑魂。春回黄河流冰,似万象奔腾;夏至黄河揭底,如惊涛骇浪;秋至黄河地啼,若洪钟大鼓;冬来黄河凌汛,犹山舞银蛇。万里黄河那宽广、博大、雄壮的精气神,无一不在“三河口”倾然展现,匠心独韵。

渭水银河清,横天流不息
    承载着汉唐雄风,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,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流经陕甘宁三省区,经过近八百公里的奔流,临大荔已是下游,河面宽阔,水流缓慢。居秦岭山腰俯瞰渭河,河水就像舞动的银色飘带弯弯曲曲,两岸黄绿相间,黄的是沙丘,绿的是槐林,美不胜收。
  渭河于三河口汇纳洛河后入黄河,大荔境内流长84千米,这是一条在中国历史中留有光辉名字与光荣业绩的伟大河流。在中华民族特别是汉民族发展早期,渭河的文化地位和黄河并列,《山海经·夸父逐日》篇记载:夸父与日逐走,入日;渴,欲得饮,饮于河、渭;河、渭不足,北饮大泽。华夏人文始祖伏羲、女娲、炎帝均诞生于渭水流域,舜、尧、大禹、华胥氏和黄帝,无不在此留下印记。渭水流域不仅是中国最早有彩陶文字符号的发现地,而且是中国最早旱作农业粟米文化的起源地。大量文物表明,渭河一带具有优越的生态环境,河流中的水生生态系统和河畔陆生生态系统完善,为草食、肉食动物和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。人类有了稳定的营养来源促进了社会发展,随着社会进步,有了稳定的社会分工,才有机会创造出灿烂的文明。
  渭河,远在公元前几百年的周秦时代已被称作关中的母亲河。史料记载:自汉唐以来,渭河一直是一条水量丰沛、冲淤平衡、水环境良好的“生态型”河流,曾有“一泓清波、鸟欢鱼跃、百舸争流”的优美景象。周人在这里起家立业,秦人从这里一统天下,汉代的辉煌、唐朝的盛世……这一切都与渭河密不可分。她千百年来一泻千里,洋洋大观。两岸多少渡口,为百姓出行提供方便。一河滔滔流水,为人们游乐增添情趣。两岸柳絮、苇花飘洒,何其美也。历代诗人多有吟诵,唐诗中对于渭河的吟诵比比皆是。在诗人李白眼里,渭水清明透亮,如同银河,汹涌澎湃,如从天降。真是美观之至,壮观之至。白居易在《渭上偶钓》中说:“渭水如镜色,中有鲤与鲂”。卢纶《奉陪浑侍中上已日泛渭河》诗说:“青舸绵帆开,浮天接上台。晚莺和玉笛,春浪动金纍。舟楫方朝海,鲸鲵自曝腮。”描绘了渭河水面宽广水流浩荡,诗人乘坐挂有绵帆的豪华游艇,赏玩渭河夜景。游艇上应该有艺人载歌载舞,美妙的笛子声中,黄莺儿飞越渭河,和着笛声边飞边唱。诗人游兴正浓,忽见渭河中有鲸鱼、鲵鱼随波游荡,竟然将鱼腮暴露出来,游到河面上来了。渭河不但有娃娃鱼,还有鲸鱼,真是不可思议!即使诗人所说之“鲸”只是巨大的河鱼,也足够让生活在渭河平原的后辈惊叹不己。


洛河在这拐了个弯
  一条古老而神秘的河流,从陕北黄土高原一路蜿蜒680千米,迂回曲流十多个州县,于三河口流入渭河、汇入黄河,大荔境内流长121.5千米,这便是有着北洛河、漆沮之称的洛河。
  洛河飘忽黄渭间,上游岸高峡深,河床还算基本稳定,而下游则是摆幅巨大,历史上多次改道,时而入渭河,时而入黄河。
  河洛文化源远流长,“河”指黄河,“洛”指洛河。据传,龙马负图出于河,神龟背书出于洛,古代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,形成了华夏文明源头之一的河洛文化。在洛河流域一直流传着洛神宓妃的故事。宓妃本是伏羲的女儿,因在洛水渡河不幸被淹死,后来便做了洛水的女神。美丽漂亮的洛神宓妃与黄河的水神河伯真心相爱,河伯本名叫冯夷,在三河口渡河时被淹死而做了黄河水神。相传伏羲把水玉(上古神器,若与之相通则能控制所有的水灵)给予冯夷去治水,如果冯夷不能和水玉相通,时间一久冯夷自会毁灭。冯夷向女娲请教与水玉相通的办法,女娲告诉他需要河图和洛书,经过千辛万苦,冯夷在宓妃的帮助下找到了河图,宓妃找到了洛书,于是河伯很快就与水玉相通了。后来冯夷把河图给大禹看,并和他一起治水,泛滥的洪水很快就得到了平息,冯夷从此成为了中华的水神。
  河出图,洛出书。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。《周易·系辞上》曰:“河出图,洛出书,圣人则之。”相传,远在上古伏羲时代,黄河中浮出了一匹龙马,背负“河图”献给了伏羲,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,后为《周易》的来源;又相传,到大禹治水时,洛河中浮出了神龟,背驮“洛书”,献给大禹,大禹依此治水成功,遂划天下为九州。河图、洛书蕴藏着无穷的奥秘,人们普遍认为,与“河图”相较而言,“洛书”标志着中国原始文化的更高成就。黄河出“河图”,洛河现“洛书”。关于洛河的“洛”字,《周礼·夏官·职方氏》载:正西曰雍州,其浸渭洛。《春秋·说题辞》载:洛之为言绎也。言水绎绎光耀也。《说文解字》注释:洛,水,出左冯翊(大荔古称左冯翊)归德北夷界中,东南入渭。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、隐士陈抟以河图、洛书及先天图、太极图传世,后世公认的河图洛书就是陈抟所演。陈抟常年修道于华山,游历于三河(黄河、渭河、洛河)流域,在大荔至今还留有“福”“寿”书法碑刻的遗迹。黄河、洛河与华山阴阳相济、自然纵横,河图洛书源于黄河、洛河,正是陈抟对大荔这片皇天后土的顿悟所致。
  涌动着黄河的雄浑,润泽着渭水的灵秀、散发着漆沮的芬芳,大荔三千年浩如烟海的历史风韵长存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